4月20日,四川日报“名校采风”栏目以《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职发展模式》为题,专访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我院院长司徒渝。文章介绍了学院在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四川日报教育版以图片新闻的形式报道了我院正在开展的第七届体育健身节。
《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职发展模式》全文如下(四川日报阅读地址:http://epaper.scol.com.cn/scrb/20110420/):
名校采风
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职发展模式
——访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司徒渝
□ 本报记者 向朝伦
该校名列全国首批28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去年以来,司徒渝在多个场合提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要改革创新,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职发展模式,并在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大力度,身体力行。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话题专访了司徒渝。
记者:您多次提出要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您认为这个模式是怎样的?
司徒渝: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大量劳动者渴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国家战略与民生需要的双重叠加,注定了中国职业教育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特色的高职发展模式,即政府主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学校和社会共建共享的大众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记者:校内一直挂着“厂校合一,产教合一”、“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两条横幅,为什么?
司徒渝:这是我校一直坚持的发展思路。从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走过的路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情况看,这个思路,仍是中国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方向。因此,我们特别强调校企合作、产业对接,与东汽、二重、东电等大型企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记者:我们在学校数控技术生产实训基地看到,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车、钳、刨、铣、磨一道道工序井井有条。据说,从大一到大三,学生都要来这里实践操作,为何如此强调学生实习实训操作?
司徒渝:我们认为,高职教育还是要理论与实践并重,要相互渗透,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我校在着力推进国家示范高职学校建设期间,在数控、焊接、电气等专业教育教学领域积极探索,提炼淬取了“1221”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将学校建成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实施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培养,推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建立一个延伸培训机制。
校长名片
司徒渝,先后荣获省、国家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称号,2008年获第四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同时兼任全国机械行业数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四川省高校设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校长语录
★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为谁培养、怎么培养人才的问题,采用什么模式、机制培养人才的问题,这就需要深化改革,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高职发展模式。
★ 要打破中国职业教育 “学校与工厂、教学与产品”的“两张皮”困局,学校必须开放办学,实施 “三进”、“三引”,即老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学生进岗位;引工程师上讲台,引车间到学校,引产品到实训环节。
★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要与世界同行竞争,要做到“三个同步”,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学校教学与技术发展同步,学校管理与时代发展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