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可敬的“大先生”:他们在学校“三有三会”党建品牌引领下,做“有技能、有情怀、有文化”的示范、引导学生“会做事、会做人、会生活”,着力培养吃得苦、沉得下、上得手、走得远,具有忠诚度、责任感、中国心、中国情,具有基本生存技能、生活技能和健康生活品位的新时代卓越工匠。
即日起,我们将围绕教师节主题,推出“教师节·致敬榜样”系列报道,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分期、深入、立体化地聚焦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个人与团队,挖掘他们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事迹,展现其教学科研、育人服务中的动人风采,讲好工大“大先生”的育人故事,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
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些身边的榜样,感受教育家精神的磅礴力量,向所有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教师节·致敬榜样|李伟:守初心深耕教育沃土,跨文化传递中文薪火
李伟,教育学院教师,他是同事眼中“扎根教学的实干家”,是学生心中“懂文化、有温度的引路人”。十余年来,他以中文教育为根基,以文化传播为使命,从校园课堂到国际讲台,从泰国清迈到俄罗斯留学生群体,用热爱与坚守诠释着优秀基层教师的责任担当,更以多元跨文化教学实践,为中文教育与文化交流注入活力。
一、十载深耕:以文化为魂,筑牢中文教育根基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过程,而中文是承载文化的桥梁。”作为中文专业出身的师范生,李伟自踏上讲台便笃定这一信念。十余年来,他先后扎根辅导员岗位和专任教师岗位,回归教学一线后,年均承担600余课时教学任务,涵盖大学语文、口才与写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每一堂课都力求让学生“学好中文、读懂文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现场(右一)
他积极投身“三教”改革,针对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与职业需求脱节、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与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教学新路径。他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将“中文+职业”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为工科专业融入科技类中文文献解读,为管理专业增设商务文书写作模块,同时创新采用“项目式教学”“情境化课堂”等教法,让语文学习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深度契合。凭借扎实的教学改革实践与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他与团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斩获二等奖,还荣获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其教学改革成果也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知行合一:辩论比赛融入《口才与写作》课堂
为改变传统中文教学单调乏味的现状,他始终强调“知行合一”,着力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对中文的理解与运用,让语言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口才和语文课上,他结合《论语》《诗经》经典名句,联系现代生活解读“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主持与辩论课上,他引导学生用中文设计活动流程、表达观点,不少学生在他的指导下,从怯于开口到能独立主持校园晚会。这份用心换来了丰硕成果,他指导的邹艺同学获得四川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三等奖、马仁杰同学获得四川省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三等奖,张博强等获得德阳市防艾辩论赛冠军等荣誉。

指导学生走上演讲比赛省赛大舞台
二、职教出海:两赴清迈,定制化培训赋能本土服务业发展
2024年1月,李伟首次赴泰国清迈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文+职业”教学,为当地学生与服务人员搭建中文学习桥梁。2025年5月,他再次受邀赴清迈,此次更聚焦“泰国中文师资培育”与“服务行业技能升级”,量身设计两大核心培训项目。
针对泰国中文教师短缺、教学能力不均的问题,他开发“泰国中文教师能力提升项目”:课程分为“教学法实操”“文化融入教学”“本土教材开发”三大模块——在教学法环节,他结合当地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情景化对话”等教案;文化教学环节,通过“端午包粽”“中秋月饼”等实践课,示范如何将文化元素转化为课堂活动;教材开发环节,带领教师编写融入清迈景点、民俗的中文课本,解决“教材水土不服”问题。最终,100余名当地中文教师完成培训,不少人反馈“课程实用,能直接用到课堂上”。

泰国清迈尚泰集团岗位汉语课程开班仪式

清迈职业技术学院泰国学生汉语课
同时,他为清迈尚泰集团升级“服务人员中文培训项目”:针对零基础的员工,开设“中文购物”“餐厅点餐”“酒店住宿”等情景教学内容,让学员在工作场景中练习语言知识;还编制《服务汉语》,方便员工随时复习查阅。先后两次培训覆盖尚泰集团旗下200余名员工,结业后员工中文服务满意度高,集团负责人专程致信感谢。
三、文化育人:以真实场景为纽带,助力留学生语言与文化提升
除持续深耕泰国中文教育领域外,2025年5月,学校迎来一批俄罗斯短期留学生,通过HSK(汉语水平考试)3级成为他们的核心目标。考虑到留学生既需应对考试,又渴望掌握实用汉语能力,李伟精心设计“场景化HSK培训课程”,让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

俄罗斯留学生HSK汉语课
培训期间,他一改课堂教学的局限,带着学生走进德阳的大街小巷,将真实场景化作“移动课堂”:在超市里,他指着货架上的食材,逐一带学生认读“蔬菜”“水果”等HSK高频词汇,还模拟购物场景,引导学生练习“这个多少钱”“我要一斤”等实用对话,让词汇记忆不再枯燥;在餐厅中,他结合HSK听力常考题型,让学生现场听中文菜单、用中文点单,重点掌握“辣/不辣”“打包/堂食”等高频表达,确保所学能直接用于生活;在德阳孔庙,他围绕“孔子”“儒家文化”展开讲解,结合HSK阅读中常见的文化类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阅读解题能力。

留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
与此同时,他每周定期组织“中文之夜”活动:带学生哼唱《茉莉花》《成都》等中文歌曲,在旋律中熟悉汉语韵律;指导大家书写“福”“喜”等汉字,感受汉字魅力。留学生魏梅琳由衷感慨:“李老师的课特别有意思,我不仅扎实掌握了通过HSK考试的知识,现在还能和中国朋友流畅聊天,真正感受到了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组织留学生讲故事大赛

指导留学生演唱中文歌曲,走上学校大舞台
他还格外关注留学生群体的融入问题,鼓励他们交流文化,站上舞台展示自己。针对在校的印尼留学生,他定期举办“汉语故事大会”:留学生用中文讲述民间故事,无论是中国的《龟兔赛跑》还是印尼的《拖巴湖传说》,他都逐字逐句指导学生发音与表达,还帮他们制作道具、设计讲述节奏。2024年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上,他牵头组织“留学生展示秀”,留学生们在舞台上演唱中文歌曲《送别》《如愿》、朗诵中文诗歌《乡愁》,他在舞台下为他们鼓劲,还充当“临时翻译”,向台下观众介绍节目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一次在学校舞台唱歌时特别紧张,手心都在冒汗,但听到台下传来掌声的那一刻,突然就不慌了。还有这里的舞台很美!”来自泰国的留学生沈律成说。这些充满温度的活动,不仅让留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大学的包容与温暖。课后,留学生们常常主动围着李伟老师请教中文问题,有时还会带来家乡的咖喱、虾片等美食与他分享,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文化的隔阂悄然消融,心与心的距离也越靠越近。
“教育能跨越国界、连接心灵,我愿一直做中文与文化的‘摆渡人’。”李伟的话语朴实却有力。作为一名基层教师,他用十余年的坚守证明: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以专业与热爱,搭建起多元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为“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交流贡献基层力量。(文/图 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