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教师节·致敬榜样|余婞:非遗助力美育浸润,匠心耕耘育文化传人

发布时间:2025-09-12 浏览次数: 设置


【编者按】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可敬的“大先生”:他们在学校“三有三会”党建品牌引领下,做“有技能、有情怀、有文化”的示范、引导学生“会做事、会做人、会生活”,着力培养吃得苦、沉得下、上得手、走得远,具有忠诚度、责任感、中国心、中国情,具有基本生存技能、生活技能和健康生活品位的新时代卓越工匠。

即日起,我们将围绕教师节主题,推出“教师节·致敬榜样”系列报道,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分期、深入、立体化地聚焦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个人与团队,挖掘他们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事迹,展现其教学科研、育人服务中的动人风采,讲好工大“大先生”的育人故事,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

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些身边的榜样,感受教育家精神的磅礴力量,向所有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教师节·致敬榜样余婞:非遗助力美育浸润,匠心耕耘育文化传人

余婞,艺术学院教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将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积极探索非遗助力高校文化育人、美育改革的多维路径:联合校外非遗传承人开发“蜀绣、绵竹年画、德阳潮扇”等特色美育课程,牵头打造了一个涵盖东西方艺术、传统工艺、文化创新的公共艺术课程群;创新“课堂+实践+大师引领”立体化教学模式,策划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创新凝练“1332”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原创案例获省级奖项带领绵竹年画工坊学生完成“班佑村红军过草地大型组画”“绵竹年画文创产品开发”等多个横向项目指导绵竹年画研习社学生社团连续两年获评学校“最具影响力学生社团”;主持“绵竹年画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获全国大艺展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国家级美育奖项零的突破。

指导工坊学生针对巴蜀非遗进行主题文创设计

一、构建文化育人核心阵地,打造亮丽文化名片

余婞同志以社团为枢纽,指导创立并持续建设绵竹年画研习社,将其打造为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和亮丽名片。社团自2023年成立以来,在学校团内评优中连续两年获评“最具影响力学生社团”。作为第一指导教师,主持的“绵竹年画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在四川省第十届大艺展中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本科院校同台竞技,最终获省赛一等奖,以全省第7名的好成绩获推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荣获国赛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国家级美育奖项零的突破。这一奖项的获得,是对学校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文化育人成效的国家级认可,极大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影响力。

参加学校社团文化节特色展示活动

二、开发特色文化育人课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余婞同志以多维度举措深化文化育人成效。她与校外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发了《绵竹年画工艺》《蜀绣手绣工艺》两门非遗特色美育课程,将非遗技艺、文化内涵与美育、德育有机融合,使课程成为面向全校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核心通识课程;推动现有课程持续升级,牵头完成《西方现当代艺术》公共艺术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又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图韵古今——穿越中国图案历史长河》《赏美 育美 尚美——走进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穿越时空的文化——文创作品赏析》等多门公共艺术优质课程的建设工作,最终打造出涵盖东西方艺术、传统工艺、文化创新的公共艺术课程群,显著提升了文化育人课程的专业性、系统性与影响力,该课程群获2025年职业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并处于在建阶段;她组织策划主题讲座、座谈会、体验周等校内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深入博物馆、年画村、传承人工作室开展实地文化浸润,成功构建起“课堂讲授+大师引领+实地体验”的立体化文化育人教学模式。

带领绵竹年画工坊学生参加第十届四川省大艺展

为印尼来华留学生演示绵竹年画传统技艺

三、拓展文化育人实践路径,辐射校内外彰显担当

接待俄罗斯游学团到学校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心参观研学

余婞同志指导社团举办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活动紧密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节点,延伸出“年画进社区”“年画进藏族聚居区”“艺术疗愈公益助残”“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巴蜀文化对外传播”等多样且富有内涵的主题;活动覆盖人群延伸至俄罗斯、泰国、印尼及我国台湾地区,有效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传播;联合百年老字号“傅兴发画莊”开发数十款主题文创产品,探索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让文化育人成果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助力“非遗活态传承”;牵头完成“班佑村红军过草地大型组画”“绵竹年画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等横向项目,参研多个横向项目,累计到账经费72万元。

四、凝练文化育人示范成果,形成可推广经验模式

基于社团建设和文化育人实践形成的原创案例成果丰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助力高校美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四川省第十届大艺展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二等奖;《“非遗进校园”助力高校文化育人成效提升的探索与实践》入围2024四川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终选(省文旅厅主办);作为学校文化育人特色代表,指导社团参与学校2024招生宣传片《摘星者》拍摄工作,生动展现学校文化育人成果。

在文化育人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1332”文化育人模式,即以传承项目“绵竹年画”为核心;组建由“专业教师+非遗传人+文化学者”三种身份构成的育人团队;搭建“社团+工作坊+智慧美育”三维育人平台;构建“特色课程”与“特色活动”相结合的育人双轨道。该模式充分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了文化育人的内涵与载体:通过构建多元化育人团队,充分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通过开发三维育人平台,延伸拓展文化育人空间;通过实施“课程+活动”育人双轨道,实现了课堂显性教育与课外隐形教育的功效叠加。

“1332”传统文化育人模式

余婞同志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抓手,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建设、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及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总结,构建起具有鲜明职教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育人体系。在该体系支撑下,她指导社团实现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打造省级获奖的示范性案例,开发具有影响力的特色课程,开展覆盖广泛、成效显著的实践活动;不仅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突出贡献,更显著提升了学校的文化育人水平与社会声誉。(文/图 艺术学院)

返回原图
/